金剛經的研究跟註釋很多版本...在此提供一個個人看到覺得不錯的,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
金剛經石註 楊州 石成金天基 撰集
金剛經石注自序
西天佛經甚多,惟金剛經是如來微妙心法,乃禪宗之至寶也。予參悟多年,因著金剛經石注一部,愚註與眾不同,每節分註論講證四段,倣張居正四書直解例,先逐字破義,後以淺言直說,意在闡明佛旨,學者只須由此參悟,自得正果,而不錯矣。
略曰:此經註解極多,大半隔靴撓痒,須要實悟真參,纔得心明性朗。我今直說根源,不用狐思亂想,但能至誠受持,開卷瞭如指掌。書內文載讀法十條,闢妄十條,以及總旨辨異,極簡極明,但此書每部計一百二十頁,予發願印送一萬部,奉送二年,已足如願,自愧力薄,不能又送。倘有善信,隨意買紙,予出印板聽刷,分文不取,共勷勝舉,凡求如願,功德不亞於河沙寶施也。
但願人人福壽長,此邵子語也。予於人情世事,無論大小雅俗,但有利益者,俱以淺言,刊書行世,正續共取,初集,二三四集,亦可聽便編定孝弟忠信字號,但此書若能正續全得,庶可盡悉,善體略者,自必心賞神怡,福壽綿長矣。賜教者,可至揚州府西,昇平街圈門內,便是小齋。
金剛經石註自敘
西天經典甚多,惟金剛經是諸經之根,經中所說,悉成佛作祖之密旨。自唐宋元明以來,註此經者,何止數百餘家,各皆極意剖析,總為指引迷途,開悟後學,功甚大而慧甚普矣。諸家講註語義,各有是否,欲求其詳明折衷,竟亦寥寥,良由以語傳語,大都紙上鑽研,未從實地,參悟而得,又何怪其然耶!殊不知,此經乃如來心法,眾生性源。
佛本無經,經亦無說,因一切有情,淚於外誘,昧其本靈,顛倒昏迷,輪迴苦海,極可悲痛,是以如來作此真空無相之說,不過為眾生解粘釋縛,還其本來面目,何啻暗室明燈,冥空杲日。若能領悟,立證菩提,幸誠萬萬矣!今窮鄉委巷,但有善信之人,皆知讀誦金剛尊經,及叩其義理云何?則懵然不解其謂,雖有學者曾聽各師所講之論,常覽諸家所著之書,或屬言繁,或成義雜,徒令聞者見者,是非可否?茫然不知適從,豈不以如來至妙之心法,緣此而未即明傳,深可浩歎哉!愧予一介書生,自知本靈半為外誘所淚然,而身雖在家,頗有出家之行,每於儒書之暇,最喜誦讀此經,是以究心於此者,已二十餘年,凡講此經之堂,無論遠近,予必先到;註此經之書,不拘深淺,予必悉觀。雖聞見甚多,奈異同不一,自尚未的,又何以曉示將來?
獨有儒士王化隆所註,盡發如來精微,又且脈絡貫通,簡明確當,不繁不雜,功亦大矣!惜註中間有與經文未透者,亦有與經文相左者,是猶玉中之瑕,予不揣愚昧,重加較正,刪其偏背,補其遺漏,另自直解,名之曰石註,凡如來隻字片言,悉由予一己之愚見,參悟評定,期歲書成,因發願鏤傳,印送萬部,用廣如來之慈悲,大啟眾生之智慧。今而後得書諸善信,緣經求法,因法悟覺,令真宗了徹,密諦通明,出生死途,登菩提岸,滅無量罪過,獲最勝福田,證果人天,永臻快樂,始信金剛經所說,悉是佛祖最上之密旨,而予之所言,真實不虛也。在予此註,不過為人指引途路之方向,令行者不至錯入崎嶇迂迴之境,他日有幸,或於如來會,結一指引之因緣已耳。願諸善信,早悟本靈,同歸西天極樂,上不負如來垂示之盛心,下不負予一點指引之微念,誠大快也。
康熙四十一年歲在壬午仲陽月之吉旦良覺居士石成金天基撰并書
金剛經祛妄──一切佛經俱應作如是觀 簡單講....就是看你的心啦~也不是一直執著著要開悟要開悟就會開悟....應該慢慢從生活中點滴累積 學習領悟禪修的能力,然後去實踐它....
何必靜室
世人誦經,多覓靜室,殊不知堅誠全在於心,而不在於境也。本心若靜,雖居鬧市叢中,亦是深山僻地,試看吾儒善讀書者,蓬門圭竇,掛角而讀,帶經而鋤,竟以成功,何在書房之靜乎。
何必出家
出家原為脫離此罣礙,每見有等出家僧人,貪戀之心仍在,名雖出家,實則與在家之人無異,如此出家,反不如在家,而有出家之行者,轉為上等。試看古今在家善信,得悟菩提者甚多,如傅大士、龐居士諸公,俱有妻子塵累,於道無礙,可知全不在乎出家也。
何必清晨
清晨誦經,取其至誠,要知心若至誠,雖午晚十二時,無一非誦經之時。意到即持,斯為得之。
何必啟請
經中云:在在處處,若有此經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,所應供養,當知此處即為是塔,皆應恭敬作禮圍繞。可見此經,或是誦讀,或是解說,諸天神不召即至,何須啟請。即其開經文,淨口等咒,讀之不多,不讀不少。
何必設像
對佛像,意在起人敬畏。殊不知經中云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,又云: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,乃知莊嚴以及佛相俱在心之誠否?心若不誠,雖時刻與聖像不離,亦何益矣。
何必敲魚
木魚鐘磬,取其音韻節奏,無亦不礙於道。
何必急誦
誦經至在口讀其文,心思其義,只要字句明朗微旨了徹,雖低默讀誦,俱為上乘。若是急急趕讀,含糊圖快,未免到口不到心,縱然讀過萬遍,經義不解,原與不讀者相同;又有高聲朗誦者,徒損其氣,亦甚無益。
何必跪誦
參悟經義,不拘行住坐臥,無有不可,何必專在於跪。
何必全部
吾輩在家俗人,難免塵勞緊冗,非同出家閒人可比。假若正在誦經之際,忽有緊急事務,必俟此經誦完,豈不遲誤。果有緊事,但須記著經中分數,就此止住,俟事畢,再來補完,未為不可。至於此經註解,非細加參詳,則妙義不明,若人事匆忙之際,何能全讀,須知塵事稍閒,隨便看一段,可得一段之益,解一分即有一分之功。試看六祖,當日只聞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,即證菩提,可見惟在學人心悟如何,豈計其語句多寡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