覺得這篇文章心得寫得很好....有把一些現代人對佛教的盲點點出來....
當然...《佛陀的啟示》~這也是一本好書,裡面講了很多的東西似乎是現在許多宗教都沒提到的東西....
自覺覺他....覺行圓滿~
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....金剛經原文有提到~
以下是轉載全文....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身邊人問:「其實,為甚麼你不是信某教?而是佛教......」
註:Gary 將“某教”隱去了全名,是不希望引起法諍!
在西元前三世紀頃,印度的佛教大帝阿輸迦(阿育王),遵照佛陀寬容諒解的模範,恭敬供養他廣袤幅員內所有的宗教。在他雕刻於岩石上的許多誥文中,有一則原文至今尚存,其中大帝宣稱:「不可只尊敬自己的宗教,而菲薄他人的宗教。應如理尊重他教,這樣做,不但可幫助自己宗教的成長,而且也對別的宗教盡了義務。反過來做;則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墳墓,也傷害了別的宗教。凡是尊重自教而非難他教的人,當然是為了忠於自教,以為『我將光大自宗』,但是,相反的,他更嚴重地傷害了他自己的宗教。因此,和諧才是好的。大家都應該諦聽,而且心甘情願地諦聽其他宗教的教義。」(此段摘自 羅睺羅化普樂著,顧法嚴譯的《佛陀的啟示》)
佛曾告誡弟子“要尊重別人的宗教和師尊”── 就是因為正信的佛教徒從不吹噓或妄執自己的價值,所以世上從來都沒有出現過與佛教有關的“宗教戰爭”。
.
※ ※ ※ ※ ※
.
小時候的 Gary 也信仰天上的神祇。當時因為一些“誤解”(應該說,是根本的不了解卻妄臆忖度,致生起了“盲目偏見”。) 而以為佛教就是因為“個人的無能為力”而厭世避世的宗教。當時自恃“跟”對了萬能的神祇而有點自鳴得意的 Gary 在想 ──“天上的神”真棒啊,能夠“保證”我們逄凶化吉、永享天年......! (這真有點像心裡不安的青少年想去跟黑社會,每位“老大”都聲稱自己的字頭最棒,結果你與“十四”、“老新”、還是“水房”結上關係,就是緣......)
直至有一天,Gary 偶然發現“佛”這位“總舵主”竟然告誡追隨者“不要將他所說的話執負在肩上”(原文為“...比丘們啊!我所說的法也好像木筏一樣,是用來濟渡的,不是為了負荷 (巴利文原字義作執取) 的。比丘們啊!你們懂得我的教誡猶如木筏,就當明白好的東西 (法) 尚應捨棄,何況不好的東西 (非法) 呢?”)。那一刻,心裡驟覺一陣舒暢 ── 原來佛陀這個人不僅自信 (毋庸藉吹噓自己、貶抑別人,以圖標榜自己的地位價值),而且還如斯開放地鼓勵學生去“挖掘”其自身“本自具足的寶藏”!
心生歡喜的 Gary 心裡開始感到一陣迷茫 ── 到底佛教說的是甚麼?我是否一直在誤解它呢?它為甚麼會給我如斯這種“輕安舒暢”的感覺,卻不是“熱情澎湃”?!小 Gary 希望能多了解一點佛教的端倪,便開始閱讀這方面的書,結果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發現 ── 原來,佛教根本就不應該也不可能跟其他“宗教”相提並論:
一般宗教的立足點皆建基於相信“神”可以給追隨者“逄凶化吉甚至永生長存”的保證,它們談的都是我們“想”得到的東西與慾望 (註:從心理學角度而言,我們潛意識裡最根本的動機,就是為了“生存”,然後是生活得好,例如感受到“被愛”的感覺......)。顯然,現存而普及的宗教在這些方面都經營得十分出色 ── 它們向門徒宣稱“只要相信,不要懷疑”,只要服膺信仰神祇,死後就可以生天去享受心想事成的“永生”和“福樂”,而且在現世的教會生活中,教友間相親相愛,能夠不斷地滿足自身“為善”的“慾望”(即滿足心理上“自我”、“本我”、和“超我”平衡融合的“願望”)...... 但到底,這些如童話般的“美夢”是真的嗎?!誰曾相信?可曾懷疑?何曾求證?
佛教談的卻不是這些 ──《佛陀的啟示》的作者這樣寫道:「如果我告訴你:我握緊的掌中有一顆寶石,這就產生了信與不信的問題,因為你看不見。但是如果我張開手掌讓你看這寶石,你親見之後,相信的問題便無從產生了。因此,在古佛典中有這樣一句話:『悟時如睹掌中珍 (或作菴摩羅果)。』」
書中這幾段說話,終於使小 Gary 開始明白到佛陀給學生的叮嚀:
...依照佛教的看法,人類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。人是自己的主宰,在他上面再沒有更高級的生靈或力量,可以裁決他的命運。
「人應當自作皈依,還有誰可以作他的皈依呢?」佛曾經這樣說過。他訓誡他的弟子們,當自作皈依,切不可向任何人求皈依或援手。他教導、鼓勵、激勸每一個人要發展自己,努力自求解脫;因為人的努力與才智,足可以自解纏縛。佛說:「工作須你們去做,因為如來只能教你們該走的路。」我們把佛叫做「救主」,意思是說,他是發現以及指點我們解脫之道 —— 涅槃 —— 的人而已。這道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踐履的。
在這條責任自負的原則下,佛的弟子們是自由的。在《大般涅槃經》中,佛說他從不想到約束僧伽 (和合僧團),他也不要僧伽依賴他。他說,在他的教誡中,絕無秘密法門。他緊握的拳中,並沒有隱藏著東西。換言之,他一向沒有什麼「袖中秘笈」。
佛准許他的弟子們自由思想,這在宗教史中是向所未聞的。這種自由是必要的,因為,根據佛的話,人類的解脫全賴個人對真理的自覺,而不是因為他順從神的意旨,行為端正,因此靠神或其他外力的恩典,而得到解脫以為酬傭。
(註:羅睺羅化普樂所說“人類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...”一句,乃旨在扼要地為初機者說明我們實質上並不受任何“更高等的有情眾生”所支配,鼓勵我們要勇猛精進積極修行。值得補充的是,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睹流星劃破長空而豁然頓悟後,即曰:「奇哉奇哉!一切眾生,本皆具足如來智慧德性,只因妄想執著而未能證得......」依此語可見,佛陀的意思實際是 ── 非僅人類,一切眾生 ── 無論是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或化生的眾生 ── 本來都是生而平等,沒有智愚之別的!)
.
※ ※ ※ ※ ※
.
人們往往以個人有限而狹隘的知見,拿佛教和其他宗教作比較,結果得出了許多以個人臆測而成的誤解偏見 ── 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曾為此而向學生坦言:「在往後的世代裡,知道佛教的人很多,相信佛教的人很少;相信佛教的人很多,但真正明白佛教的人很少......」
若問:「佛到底教給了學生甚麼?」
Gary 會答:「無。」
若說:「既然佛“無”教過你甚麼,那為甚麼你還奉持他的教誨?」
Gary 會答:「要不是佛陀的慈悲叮嚀,我就不會如實澈見到“無”的妙用 ── 我就不會明白到 ── 天空是藍色的、樹是綠色的、糖是甜、鹽天咸、狗子汪汪吠、貓兒咪咪叫......」
若問:「這是甚麼意思?」
Gary 答:「天晴日頭出,雨下地上濕,盡情都說了,只恐信不及。」
.
※ ※ ※ ※ ※
.
Gary 是學佛人,同時也喜歡物理學、天文學、宇宙學,但為甚麼面對上述問題時我竟隻字不提佛教的“經律論”,或科學的“相對論”、“統一場”、“能質交變等量公式”、或“宇宙大爆炸理論”呢?!
因為這些“理論”都只不過是“指月之指”── 儘管能夠指出並解釋宇宙的運作原理,卻始終不是它所欲解釋的宇宙本身!愛因斯坦在發表解釋宇宙生成原理的《廣義相對論》時,就曾由衷地表白“一切物質的存在,也只不過是人類的錯覺!”
到底宇宙是如何運作?佛陀教給學生的又是甚麼?它與宇宙的原理實質上有多少程度的相關呢?
Gary 學養不豐,未敢武論,且讓我們先看看一些著名的科學家、哲學家、社會學家如何看待這個“教學”體系:
愛因斯坦曾研究過《大藏經》,在他的日記裡曾三次提到,並寫道:「如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學科的話,那麼這一學科唯一的就是佛教。」「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,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,那必定是佛教。」「完美的宗教應該是宇宙性的,它超越了一個神化的人,放棄了死板的信條教義,及主從觀念,基於物質和精神的經驗而渾為一體,那只有佛教才能完全符合這些條件。」
國父孫中山先生也說:「佛學是哲學之母,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。」換句話說佛學不但合乎科學,而且可以對科學補偏救弊,改正科學研究的錯誤。
梁啟超說:「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,乃入世而非厭世,乃積極而非消極,乃兼善而非獨善。」
尼采說:「佛教是歷史上唯一能真正實證的宗教。」
羅素說:「我覺得不論是智慧或人格,佛陀都遠遠超越其他宗教創教人。」
拉哈克斯蘭說:「佛陀是把智慧之光投射在人類心靈的第一人。」
尼赫魯說:「要解決任何問題,都必須在和平的氣氛中進行,就如佛教的中心思想一樣。」
.
※ ※ ※ ※ ※
.
到底,是甚麼原因如斯多“聰明人”這樣正面評價佛教呢?
到底,佛教談的是甚麼?
要“體會”這些人所體會到的知見也許並不容易,因為佛教從來都不仰賴“盲目相信”── 它“要求”我們親自去努力,透過“見知”、“了解”和“修行”去“證悟”。顯然,明白佛教的人都一定曾在證悟的道路上花過許多苦功,就好像科學家在浩瀚的宇宙中認識到“Alpha 粒子”一樣並不容易!尋找真理的過程並不可能簡單到只消說一句“我相信”或“我不懷疑”就能解決。唯有按部就班真修實證,直至一朝通達明了,自能豁然開朗,體會到宋代白雲端禪師開悟時由心而發的偈言“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封鎖,今朝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!”。
有人說,佛法很艱深;也有人說,佛法很簡單!
佛法並不簡單,因為“經、律、論”三藏典教實在浩瀚;佛法並不艱深,因為佛說其實他甚麼也沒有說過!到底這是甚麼意思呢?!
顯然,在未有實質體驗前就盲目臆測忖想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!到底佛法談的是甚麼?到底因修證佛法而體會到愉悅人生的人,所奉行的一套“教義”是怎樣的光景?詳情暫於此不贅了,Gary 只願為大家推荐羅睺羅化普樂著 (顧法嚴譯) 的《佛陀的啟示》,讀之,當能領略到佛法的梗概!這是小弟為大家伸出的“指月之指”,至於真正的體會,還得要閣下親自來踐履......
.
※ ※ ※ ※ ※
.
最後,跟大家分享劉德華的一曲《觀世音》,事實上,“真理”就在我們的四周,是否有緣澈見,關鍵就在於是否懂得去體驗。佛法本來就很簡單,只要你願意敞開心胸,親自去“見”、“聞”、“思”、“修”: